农田灌溉实现一秒输送 聚焦南昌高标准农田建设

阅读:发布时间:2020-10-20

2017年以来,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启动了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高标准农田高里?项目推进得怎么样?广大农民的反响如何?连日来,记者深入新建区、安义县等地,探究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背后的故事。

  7月初,走进新建区铁河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放眼望去,原来的2万亩丘陵地变身连片的平畴沃野,宽敞的机耕路可以让大型农业机械进入到每一块农田。

  “这就是我们乡里的高标准农田,现在只要农田有灌溉需求,打开水就可以实现1秒钟输送!”铁河乡常务副乡长陶端华走下农田,向记者演示高标准农田自来水管道输送系统。

  在现场,记者只听见现代化的泵站设施设备嗡嗡轰鸣,泵站打出的清水顺着通畅的防渗沟渠汩汩流进农田,而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随风“舞蹈”,长势喜人。

  这样的景象,在过去村民是不敢想象的。“以前田地都是分散的,1-2亩一块,很不规则,高高低低的也不平整,机器很难进入农田操作。*的问题还是水稻灌溉,可以说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陶端华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农田分散,一些水源远处的农田就容易缺水,而近处的农田又容易发生内涝,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村民们为了灌溉,各家各户拉起电线用小型潜水泵抽水,明渠输送,串灌漫灌渗漏严重,灌溉效率很低,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去年11月,新建区在铁河乡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面积约2万亩,目前项目已经基本竣工。“项目投资5600万元,共建设电灌站27座,埋设输水管道近8万米,整个农田全部实现管道输水。”南昌市新建区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邓小江告诉记者,如今每块农田都安装了水,每座电灌站都配套了变频自动控制柜、水压传感器和量水设施,实现了农田自来水化、灌溉科学自动化、用水控制*化。

  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不好,农民说了算。

  “我今年种了400多亩水稻,往年是‘望天收’,现在政府搞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给村里平整农田、建渠、铺管道,种田比以前享福多了。”看着打了多年交道的农田实现了“大变样”,铁河乡新丰分场的种粮大户熊中海笑开了花:“今年有望大丰收啊,单季每亩600公斤不成问题!”

  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陶端华也打心眼儿里高兴。他告诉记者:“我们的项目建成后,铁河乡还成立了用水者协会,采用统一供水、统一管理的模式,既提高了灌溉效率,又节约了水资源、电费。”现在乡里把原有明渠全部平整成农田,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过去一个轮灌周期需要6-7天,现在只要3-4天,成效是非常明显的。”陶端华笑着说。

  铁河乡的改变只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黄文生告诉记者,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虽然降水充足、水网密布、湖泊众多,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雨水过量,“双抢”期间用水紧张,低洼田块常年淹水,丘陵地区靠天灌溉,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赖灌溉排水工程。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能有效解决农田灌溉和机械化耕种收的问题。

  自2017年我市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我市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理念,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同时,严格遵循质量优先导向,对材料品质、技术规范、施工工艺等认真把关,在项目区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开发,确保建成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促进农业高产稳产。

  “2019年度全市建设任务25.95万亩,共涉及4个项目县区、24个乡镇、126个行政村。”黄文生告诉记者,我市将依托南昌作为省会城市及消费大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一批稻种植和蔬菜瓜果、花卉、中草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提高我市的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稳定粮食、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李小红 南昌日报记者 林潇)

上一篇:农田灌溉好 丰收有底气
下一篇: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调研巫溪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