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审核人员会经常遇到如何区别计量器具的和测量设备的校准,计量证书和校准证书的有效性有何不同的问题。
计量校准中确定校准周期原则和周期依据
确定校准周期的原则
确定校准周期必须遵循两条对立的基本原则:
一是在这个周期内测量仪器出允许误差的风险尽可能*小;
二是经济合理,使校准费用尽可能*少。为了寻求上述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的*值,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积累大量的实验数据,经分析研究后确定。
必须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吗?
用户的使用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若不加区别的一律机械的按照校准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很难保证所有的测量仪器在校准周期内都是合格的。因此,必须按照测量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校准周期。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相当复杂,要*正确确定校准周期,是难以办到的,只能要求大体上正确、合理,使实际情况更加完善、科学,更加经济合理。
注意哦: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而单纯由于资金缺乏或人员不够而延长校准周期将是十分危险的,可能由于使用不准确的测量仪器带来更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
一些仪器设备校准回来会产生修正值/修正因子,然而很多实验室小伙伴们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这些修正值/修正因子?为帮助广大实验室能规范正确地使用修正值/修正因子,世通检测特为大家分享此文。
修正值、修正因子的概念
修正值:为修正某一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等系统误差而在其/校准证书上注明(或根据/校准结果计算得出)的特定值。它的大小与示值误差相等,但符号相反。
修正因子:为修正某一测量器具的示值误差等系统误差而在其/校准证书上注明(或根据/校准结果计算得出)的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乘的因子。
修正值、修正因子的获取
1)通过或校准证书直接获取。
2)根据/校准证书中的结果计算或分析出修正值、修正因子。
修正值、修正因子的适用场合
仪器设备经过/校准后都有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实际测量中,有些场合需要对测量结果作相应的修正,但某些时候只要修正值或修正因子对检测结果准确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
具体如下:
以下场合需要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进行修正
1.当仪器设备测量结果虽与检测结果的运算无关,但对应的检测方法对其准确度却有明确要求时,不仅需要其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还需应用相应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2.当仪器设备测量结果参与检测结果的运算、或直接读取检测结果时,不仅需要其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还必需应用相应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3.当仪器设备的准确度等级等于或略高于检测方法所要求的准确度等级时,不仅需要其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还必需应用相应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4.当需对样品作出是否合格的评判时,如检测结果接近或出标准值*或*低限值时,必须运用经核查确认的修正因子,并根据*的检测结果作出评判。
以下场合不需要用修正因子进行修正
1. 当仪器设备测量结果与检测结果的运算无关,且对应的检测方法对其准确度也没有明确要求时,只要其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就不必再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2.当仪器设备检测结果以非数值(如阴性、阳性、检测、未检测等)形式报告时,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只要其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就不需再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3.当仪器设备的准确度等级远高于(大于10级以上)检测方法所要求的准确度等级时,只要其或校准结果符合相关计量规程要求,就不必再应用修正值或修正因子。
4.给出的修正值/修正因子是否使用,还要看产生的偏差对测试有无影响,如无不需要修正。例如,一台恒温水浴槽使用温度为37度,向校准单位提出校准温度也为37度,校准后,37.0度的修正值/修正因子是+0.5度,如果某标准要求在37±2度,那么这台恒温水浴槽调至37度是满足要求的,则不用使用修正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