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奶”与“解抗剂”随着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2001年9月,我国农业部颁布了《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标准规定了生鲜乳中抗生素检出限量为不得检出,无抗奶的概念也由此引起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广泛关注。一些乳品企业了为谋求更大的发展,提高奶品的标准,打出无抗的牌子。但就奶牛的饲养而言,牛奶的无抗是很难达到,市场上出现了解抗剂。解抗剂学名是β-内酰胺酶,能有效的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来源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可能来源有两种,一是内源性,由牛奶中有关细菌产生;二是外源性,即人为加入牛奶中。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病,为防治该病,大量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被用于奶牛养殖业中。研究表明,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耐药株的β-内酰胺酶有诱导作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促使细菌产β-内酰胺酶,从而促进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扩散。由于抗生素的存在,生鲜乳不但难以成为安全合格的产品,还会影响酸奶等乳制品的加工与生产。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不法分子将β-内酰胺酶用作牛奶中抗生素的分解剂,以掩盖其抗生素残留标的事实,从而使标奶变成合格奶。